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融治疗,「烫死」散发的恶性肿瘤

   2021-02-25
字体大小:

从 5 岁到 14 岁,这个孩子十年里,接受了 12 次「肝癌消融治疗」,「烫」死了肝上十多块癌组织。

小豪在 2009 年一次体检中,被查出肝脏存在多发占位,后通过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肝癌,当时小豪才 5 岁 , 家人带着他辗转全国各大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肿瘤太多,分布在整个肝脏, 无法治疗。

最后,小豪的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当时接诊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唐喆主任医师在仔细分析病情后,让他接受「肝癌消融治疗」。

这个治疗,由于小朋友当时年龄小,身体差,肿瘤又多,怕他一下子吃不消,所以唐喆主任设计了多次消融的办法,分次把肿瘤一个个地消灭,最后一个肿瘤消灭到现在已经快 10 年了。


唐喆医生做客《论健》栏目

什么是「消融治疗」?

这是一种精确、微创的治疗方法。它在影像学,如超声、CT 等定位下,将一根只有 1 mm 粗细的特殊治疗细针,精确放置在肿瘤内部。通过外部机器控制使肿瘤内部温度瞬间达到 100℃ 以上,然后通过高温迅速杀灭肿瘤。通俗说,就是通过微波、射频等产生物理高热,将肿瘤在体内烫熟杀死。

对于小的肝脏肿瘤可以达到彻底治愈效果,替代手术治疗。国内外报道射频治疗小肝癌的 1、2、3、5 年生存率 94%、86%、68%、40%,与手术治疗相当。

它对小的肿瘤可起到根治效果,对晚期肿瘤可起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浙二医院消融中心完成肝脏肿瘤消融 10000 余例,许多患者存活至今,超过 10 年的也有很多。

消融治疗,怎么做?

消融治疗包括影像学定位,腹腔镜下定位和开腹消融三种。目前最常用是 B 超定位。治疗过程包括首先 B 超定位,局部麻醉或者静脉麻醉皮肤穿刺点, 在 B 超引导下将一根针穿入肿瘤,在电脑全自动过程下完成治疗,治疗单个肿瘤仅需 12 分钟。

治疗完毕加热针道,杜绝肿瘤的针道转移。整个过程不用开刀、不出血,痛苦小,唯一的创伤为一个针刺点。并且在 B 超监控下进行,安全,有效。

消融治疗过程痛苦吗?

目前可以选择无痛消融,全部过程无任何疼痛,手术后也不会有严重疼痛。

肿瘤消融治疗会有危险吗?

肿瘤消融的危险在于穿刺和加热过程,国际上消融的死亡率在 0.5% 以下,出血在 1% 左右,周围器官损伤在 1~5% 左右,存在一定的危险。浙医二院消融中心是浙江省最早开展消融的单位,擅长各种疑难和高危部位肿瘤的消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国际上更少。

哪些癌症患者适合消融治疗?

主要为实体肿瘤,如肝癌、转移性肝癌、胰腺癌、肾癌、体内可定位的肿瘤和一些转移性肿瘤。

在肝癌这块的运用,更适合早期,肿瘤不大,数量不多的患者。当然,年老体弱、伴有其他疾病、肿瘤复发、无法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病人,也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据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融中心治疗过的最小患者 5 岁,最高龄患者 93 岁。不过,专家也提醒,是否能通过射频消融治疗癌症,不同患者具体情况不同, 治疗必须根据患者情况由专科医生确定和进行。

专家介绍

唐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融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西医结合微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肿瘤数据智能物理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消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多次担任中国卫健委,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规范制定专家和培训专家, 主持国家卫健委「全国肿瘤消融病例申报系统」 开发。擅长各种肝胆胰胃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高危位置肝脏肿瘤的微创切除和消融治疗, 至今完成肝脏肿瘤切除和消融近 10000 例。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编辑: dxy_eacjf9u9    来源:相约健康

关于我们 更多

《相约健康》由浙江省医学会、杭州市卫建委、杭州市文广集团共同创办,是「全国健康品牌栏目」,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政府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

制作是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资深专业采编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主创人员。

  • 新技术赋能:判读肺节结更快更准

    他「阅片无数」,他是肺小结节判读专家的「嫡传弟子」, 人工智能让未来医学有更多可能……通过肺部 CT 检查小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跟专家解读一样精准吗?它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吗?又会比人工阅片快多

  • 当晚期肿瘤患者出现耐药,只能放弃治疗,还是有其它新途径?

    陈先生因出现咳嗽咳痰,伴双颈部多颗肿大的淋巴结,就诊于当地的医院,查胸腹部 CT:两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右肺上叶小结节,考虑肺癌可能大,两侧腋窝、右肺门、纵膈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