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胖三斤?你需要 10 个科室联合的多学科团队

作者:丁香园    2021-03-01
字体大小:

欢度春节少不了吃吃吃,种类繁多、分量充足的食物,以正餐、点心、零嘴的方式进了五脏庙,喜庆满满。

然而审美和健康观念的变迁也带来了对于肥胖问题的焦虑和恐慌,但是,肥胖并不全是吃出来的哦,而且胖胖也不是一个人的事。

胖胖,是 21 亿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2014 年发表于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总数由 1980 年的 8.57 亿激增至 2013 年的 21 亿,体重指数超过 30 kg/m2的有 6.71 亿,我国居第二位,约 6200 万 [1]。2020 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中显示,儿童及青少年的体重超重率为 9.6%,肥胖率为 6.4%。

胖胖,并不全是吃出来的

肥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简单来说就是摄入的能量大大超过了消耗的能量,富余的那些能量导致身体内的脂肪细胞增多、增大,所谓聚沙成塔。

回想一下过年期间的丰盛美食,自然就容易将肥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吃,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还有一种没吃饱叫「妈妈觉得你没吃饱」,还有一种消瘦叫「奶奶觉得你又瘦了」。

然而,肥胖并不全是吃出来的,换而言之,仅仅通过意志力来节食难以避免肥胖问题的发生。

肥胖,有基因水平的易感性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 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 80%。

精神心理因素,「吃得太多」背后的原因

俗话说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在粮食短缺几乎不可能存在的都市中,代表的是通过过度进食缓解精神压力的不良行为模式。许多心理和行为失衡状态,可以导致异常的进食模式,失恋的后果可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很可能是长期暴食导致肥胖,《瘦身男女》这样的电影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还有,你可能就是病了!

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疾病例如二型糖尿病、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都可以表现为体重增加或脂肪异常堆积。

这时候,「我只是吃得太多了」、「我没病,就是虚胖了一点」这样的念头可能成为你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你要就医检查的绊脚石,若如此固执几年可能会助你获得长期住院的「许可证」哦。

当然,对于大多数体重超重的人来说,饮食结构不健康或者进食模式的异常(比如夜食综合征,俗称「夜宵顶三顿」),以及体力活动缺乏造成的能量代谢失衡,的确是主要原因。虽然这部分可通过主观能动性来调节,但并不容易坚持并长期保持。更何况,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其实很难完成正确且科学的饮食、运动治疗。

所以,不要把你的肥胖一律归结为吃得太多哦,轻则和你的减肥大计南辕北辙,重则放过了真正严重的威胁健康的幕后真凶。

减肥治疗需要的是系统、完整、长期、多专业的合作,合作的一方当然是你自己,另一方还有临床营养师、运动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甚至外科医生(因为减重手术已经成为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肥胖和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症的手段之一)。

所以,你的对手不仅是食欲,你的队友也并非只有「胖友」,还有我们啊!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编辑: dxy_m4jq72c8    来源:上海嘉会国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