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中风?别混淆!

作者:丁香园    2021-03-15
字体大小:

中风,令人谈之色变。人们也都知道对中风早防早治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发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有的老人出现了某些症状,或相信流言,动不动就认为自己要中风了;而有的老人,明明出现了中风前兆,却认为劳累了或其他疾病,不以为然。这两种心态都不对,对于中风前兆,要有正确认识!

有些前兆往往带有迷惑性,许多人不懂得判断,当症状出现时不了解、不重视,或者把普通的生理现象当成中风前兆,忧心忡忡。

下列误区就是大家最常见并且最容易混淆的:

睡觉流口水、一侧眼皮跳是中风前兆?

这些传言不可信,很多只是普通的生理现象!

当以下情况出现时,有可能是中风前兆,需要格外警惕:

1. 急性中风时,可能出现伸舌时舌头偏向一侧,说话、吹口哨一侧嘴角漏风。

2. 下肢突然无力,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无力时常伴有麻木感、疼痛感,而中风前兆引起的是单侧腿及胳膊发软,无明显疼痛。

除了上述前兆,如果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身体瘫痪昏迷不醒,全身抽搐失禁,也可能是中风了。

突发手脚麻木无力是不是中风?

不一定,要看是突发还是常发!

手脚发麻不一定都是中风,还可能是颈椎病、腰椎病造成的。中风病人是会出现手脚麻木,但一般都是突发的一侧肢体麻木,有时会伴有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等症状,老年人多见,且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如果经常出现单独手脚麻木,多与特定不良姿势有关,长期伏案工作及久坐的人容易出现,这需要做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颈椎病、腰椎病。但如果突发一边手脚麻木无力,千万不能认为睡一觉就会好了,必须高度警惕发生中风,尽快到医院就诊。

突发口角歪斜是不是中风?

不一定,要看还有无其他症状!

中风病人是会出现突发口角歪斜,但还会伴有言语含糊、呛咳、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老年人多见,且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突发的口角歪斜,可能只是「面瘫」,多为面神经炎所致,多由于过度疲劳、熬夜、受凉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毒感染所造成,常伴有不自主流泪、刷牙及喝水时流口水,但不会有肢体乏力、麻木症状。但无论是否中风,出现口角歪斜,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是不是中风?

很有可能!

如果血栓堵塞视神经和视皮层供血血管,会突然出现短暂性双眼或单眼失明、视物模糊等「一过性」视力障碍,也有可能两只眼都无法向左(或右)看。一般视力问题通常出现在单侧。

有些人出现眼睛看不清一侧的东西或走路老是偏到一边,就认为是眼睛的问题,到医院就诊后发现,其实并非是眼睛出现问题。因为视觉中枢位于大脑枕叶,如果出现问题会造成同向性偏盲,看不清病灶对侧空间的东西。常见的病因包括中风、肿瘤、外伤等,需要尽快诊治,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累及肢体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腔隙性脑梗不马上活血化瘀会加重?

不是的!

所谓腔隙性脑梗,属于脑梗的一种,只是病灶小,通常病灶直径 15-20 毫米甚至更小,多半位于脑深部。常见病因是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大多数病人并没有临床症状,只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一般不需要紧张和过分担心,没必要马上或定期输活血化瘀药物,只需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及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早期发现,牢记「120 口诀」

脑卒中是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的急性病症。「中风」像风一样形迹莫测,也像突然被石子击中而倒,但即便如此,发病前也是有征兆的,只是很多人没有及时识别,耽误了黄金的救治时间。

所以,学会识别前兆、症状十分有必要。中国卒中学会总结的「120」口诀,可以帮助大家从脸部、手臂和语言的变化进行判断,早期发现识别中风,尤其是「三高」人群、烟民、长期喝酒的人、肥胖者,更需注意:

「1」,看一张脸,面对镜子微笑,观察口角是否对称;

「2」,两只胳膊平举,观察是否有单侧肢体无力;

「0」,聆听语言,简单与患者交流,观察是否存在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不能理解别人讲话。

三项合起来,组成「120」,恰与中国全国医疗急救电话 120 相同。意为若有上述三项任何突发症状,请不要持观望、观察态度,快打 120 急救电话,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抢救。

有些人知道是中风了,但第一反应却不是打 120 急救,反而自行找药吃,这会严重影响抢救与治疗效果。求助于 120 急救系统帮助转运,可明显帮助患者缩短运送时间;同时建议大家选择加入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救治,卒中中心的设备和绿色通道能够帮助患者及时开展治疗。

在等待 120 急救到来时,应注意不要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尽量让患者侧卧位,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

另外要强调的是,有人发生中风,就做这些,剩下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急救人员。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偏方和窍门可以起死回生、立竿见影,别耽误救治,切记切记。

中风发生康复别陷误区

识别中风前兆和症状,及时妥善进行急性期治疗很重要,但当中风已经发生,康复期同样需要重视。但许多中风患者,在康复期都很谨慎,甚至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生怕动出问题,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发生中风后,并非都要躺在床上不动。如果是脑出血,建议在出血吸收前尽量卧床,但可以进行适当的肢体按摩;如果是脑梗,绝对不能躺在床上不动,建议尽早进行正规康复锻炼以降低肢体致残程度,如有可能,可以下床活动,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增加痰液的排除。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人出院后的康复阶段,要建立起长期服药的意识。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抗栓、调脂、稳定斑块、降压、降糖、理疗等,这能帮助身体功能尽快恢复,更能降低二次发作的可能性。    

做好七件事可防九成中风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控制好几个主要的高危因素,九成中风可以预防。尤其是「三高」患者,药物治疗配合生活干预的效果更好。

1 控制好血压

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 6 克,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如味精、酱油。

补钾:钾元素可帮助人体抵抗盐中钠元素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建议每日钾摄入量为 3.5~4.7 克,可适当食用富含钾的蔬菜水平,如绿叶菜、香蕉、柑橘、红薯等。

2 控制好血脂

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最好不吃动物内脏、脑、蛋黄、鱼子酱、虾酱,以及螃蟹、鱿鱼等无鳞鱼类食物。

甘油三酯偏高:每天摄入食用油不超过 20 克;不吃肥肉或动物油脂、奶油;尽量不吃或少吃甜食以及所有含糖饮料等,过多摄入的糖分会在体内转化成甘油三酯。

3 控制好血糖

多吃杂粮蔬菜:大部分杂粮、杂豆、薯类,都比白米白面的血糖反应低。糖尿病患者将一部分精白米面换成杂粮有利于控制血糖。

先菜后饭,且多菜少饭:进餐顺序对血糖影响很大,建议先吃少油烹调的蔬菜,再吃一点鱼、肉、豆制品,最后再吃主食。并且最好多吃菜,少吃饭,一小口饭配一大口菜肴。

4 多运动

对我国居民来说,除了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建议每周坚持运动 3~4 次运动,每次 40 分钟以上。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5 饮食健康

《柳叶刀》发布全球饮食领域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对健康伤害最大饮食方式,是食盐摄入过多、杂粮和水果摄入过少。

半斤水果:建议每日摄入水果 200 克~400 克,大概每天一个苹果搭配一个橙子或者香蕉,或者是 200 克的葡萄加上一个雪梨。

一把杂粮:建议每天吃够 125 克杂粮。将食物中的精米和白面替换为杂粮,如豆类、全谷物、薯类,就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目标。

6 控制好血压

吸烟和二手烟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好戒烟。不少人认为少喝点酒对健康无害。但 2018 年 8 月,《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 2800 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最好滴酒不沾。

作者简介

李云霞,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神经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20 余年,经过严格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3-2015 年在美国 UTHSCSA 工作 2 年,主要从事高级脑功能及神经影像评估。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认知障碍分会神经心理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委会磁共振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委员。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2 项,参与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等多个研究项目。

研究方向:认知障碍及脑小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人工智能及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与转化。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编辑: 海往南    来源:上海市同济医院

  • 程黎明 骨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贾连顺教授...

  • 靳令经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及神经康复新技术研究,擅长复杂性运动障碍病的高选择性肉毒毒素治疗技术...

  • 骆纯 神经外科中心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 吴文源 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医执教 54 载,获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和「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在成功老龄化机制研究、旅途精神病、中国人心理量表常模研制及应用和社会精神医学等做...

  • 陆峥 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30 余载。作为同济医院特色学科的引领者,在医教研防等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长期致力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精神卫生工作...

  • 刘学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现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兼副组长,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介入组长,美国(FACC)和欧洲心脏病学院委...

  • 吴先正 急诊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30 年,对内科急危重症救治、疑难杂症的处理,尤其在内分泌代谢急症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罗明 老年医学科 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于 2000 年至法国马赛心血管中心访问学习,曾先后担任同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目前为上海市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委...

  • 祝德秋 药剂科 主任医师

    现任上海市同济医院药剂科主任。上海市药学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临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抗癌协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等委员...

  • 陈百先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师从十大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传承颜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