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济医院:疫情防控不松懈,冬春防疫新常态

作者:感染科主任 张子强    2021-02-02
字体大小:

新冠病毒感染: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战役前期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由于国际上不断出现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甚至不断反弹,以及持续不断的输入性病例给新冠防控带来很大难度。更具有挑战性的是冬季已经到来,国内的多点散发或局部爆发疫情也不断报道已经出现。

与流感相比,新冠病毒更易于传播。虽然新冠病毒致死人数还无法与 1918 年人类近代史上最大的流感大流行相比较,但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导致的死亡人数依然触目惊心。

新冠症状多以发热,乏力,干咳为表现,少数患者可以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而无明显肺炎表现。无症状感染者则指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时却呈阳性。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4 种类型。此外,需要注意和流行性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以及其他冬春季传染性疾病相鉴别。

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近距离接触导致的飞沫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推荐至少保持 1 米的社交距离作为避免人群聚集的最低要求。可能的话,保持 2 米距离更好。其他的传播途径为:气溶胶传播(偶尔)、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

首先看全球疫情防控形势: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进入 2021 年以来,全球疫情正迎来新的高峰,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 9000 万例。在新冠病毒袭击人类的第二个冬天,疫情防控形势愈加复杂严峻。

此外,变异病毒加速传播:目前,变异新冠病毒已在美洲、亚洲、欧洲等全球多地出现。从 2020 年 12 月 14 日至今,全球至少已出现 7 种变异新冠病毒。现有数据显示,变异新冠病毒更易于传播,如果不加强控制以减缓其传播,将对当前已承压的医疗系统产生更大影响。

我国面临的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并已经出现了疫情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 22 日召开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也强调部署各地毫不放松抓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

明确表示,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地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坚决守住冬春季疫情防线,

在疫情控制方面,全球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不可能说我们防控得好就可以高枕无忧。虽然在疫情期间,各国之间人员、贸易等方面的交往减少了很多,但是联系还是比较密切,对外的交流也没办法完全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世界其他地区的疫情控制不好,中国要独善其身也很难。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再看国内疫情新变化:

多地局部暴发,包括辽宁、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在内的北方多个省市疫情卷土重来,乃至南方省市例如上海也出现了散发疫情,虽然国内已经构筑了严密的防控体系,但在全球性的压力之下,要想独善其身依然不易。

距离春节不到一个月,春运即将开启,北方多地的疫情却给大家的归途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这一轮疫情基本来自境外输入,由货物或人将病毒带入国内,并在防控相对薄弱的农村扩散,而其大背景则是全球秋冬疫情的二次暴发。

究其原因:首先,这跟病毒输入的机会有关,哪个地方输入得多,哪个地方发生传播的几率就大;第二,北方地区的气候更加寒冷,秋冬季气温低,更有利于新冠病毒在外环境中存活,而且温度越低,人们就更趋向于室内活动,导致人际距离缩短,也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从我们目前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常识,即温度越低,新冠病毒在物表上存活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物表的接触传播风险就越大。物传人的证实,更增加了新冠病毒传播的隐蔽性。「以前我们都关注冷链传播,到了冬季温度很低的情况,整个环境就可能形成一个天然的冷链系统,而且持续时间越长,病毒传播的风险就越大。」

境外病例的「倒灌」:不止是中国,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发生了新一轮疫情。实际上,在秋冬季来临之前,国内各个入境口岸,包括边境、机场、海关等已经加强了戒备,以防止境外病例「倒灌」。不过,在看似严密的防控体系中,新冠病毒还是从中找到了漏洞。

城郊村的防疫压力:

很多人还注意到,和我们在武汉取得的经验不同——武汉乃至湖北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这次北方的疫情大多发酵于农村地区,而且主要是在城郊村。城郊村是各级防控体系当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这次石家庄疫情就暴露出了村级卫生体系早期病例的识别和发现能力不足问题。

此外,城郊一带,都是离城市比较近的,它的人员密度和流动性也不低,加上它跟城市的交往非常密切,这就给病毒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的人际条件。两重因素叠加之下,这些村庄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

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继续强化「人物同防」:

如何避免从冷链环境导致感染病毒?

2020 年 12 月,10 多个省份报告冷链食品或外包装等检测阳性,我国目前已经加强了冷冻、冷链食品的管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因为采购食用进口冷链引起感染的风险非常低。一般来说必须是污染量比较大,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在我们的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物流装卸工感染发现的就相对比较多一些,只要我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

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我国已经开展的疫苗接种,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但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我们在紧急使用的过程当中,有 6 万多名疫苗接种者去过境外的高风险地区,至今我们也没有收到 1 例严重感染病例的报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们的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疫苗接种多久后产生抗体?何时能实现「群体免疫」?

发挥作用的时间主要是在接种疫苗第二剂次之后的两周会产生很好的免疫效果。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它 (疫苗) 大概的人群免疫力阈值在 70% 左右,或者比这个稍微低一些,当人群中的接种率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的时候,这个免疫屏障就建立起来了。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该注意什么?

我们还是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和接种 HPV 疫苗要分开,打过一次之后就知道他对这个疫苗是不是过敏了。如果出现这样 (过敏) 情况,他就属于禁忌接种的范围,他现在正处在发热期或者说他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或者他得了一个急性疾病,像这种情况下也都不能接种疫苗。还有一种情况,一般通用的原则孕妇不建议进行接种。

春节人员流动频繁,如何进行疫情防控?

近期,国内连续出现新增本土病例,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随着春节日益临近,回国人员增多,国内流动频繁,聚集性活动增加,冷链和货物物流加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依旧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强化「人物同防」。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特别提醒:

  • 非必要不出境,减少跨省出行。
  • 进入商场、超市、市场时,同样应该配戴口罩。
  • 公共场所请保持 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
  • 减少聚会聚餐,注意控制人数,有流感等症状者主动不参加聚会聚餐。
  • 接收来自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包裹时,擦拭消毒后再行打开。
  •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及时就诊。
  • 提醒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市民朋友,要主动向所在社区和单位报告,配合并支持单位及社区采取的人员排查、隔离、核酸筛查、健康监测等管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坚持不聚集,不聚餐,不扎堆,科学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春节前后返乡问题:

进入冬季以来,农村地区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地区防控能力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

为严格落实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十分必要。日前,《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农村地区及返乡人员相关防疫工作进行部署。核酸检测是目前尽早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有效手段,要求返乡人员需持 7 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 14 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 7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上海八条:

2021 年 1 月 13 日,上海发布冬春季来沪返沪人员 8 条防控措施:

1、除返乡探亲、必要公务等以外,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鼓励在沪过春节,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2、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暂缓来沪返沪,待所在地区风险等级降至低风险后方可来沪返沪。

3、所有来自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地级市 (区) 的来沪返沪人员,应在抵沪后尽快且 12 小时之内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 (或所住宾馆) 报告。根据其出发地和途经地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4、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 (区、市) 或当地政府宣布全域封闭管理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 14 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 2 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5、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 (区、市) 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 14 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行 2 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6、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客运场 (站) 加强对来沪返沪人员的体温测量和健康码查验。

7、居村委、单位、学校和宾馆加强对来沪返沪人员的体温测量和本市健康码查验。

8、以上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后续本市将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及时动态调整相关防控措施和实施时间。

2021 年 1 月 13 日,上海多所学校强调:寒假非必要不离沪,家长出差也须报备。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编辑: 海往南    来源:上海市同济医院

  • 程黎明 骨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贾连顺教授...

  • 靳令经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及神经康复新技术研究,擅长复杂性运动障碍病的高选择性肉毒毒素治疗技术...

  • 骆纯 神经外科中心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 吴文源 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医执教 54 载,获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和「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在成功老龄化机制研究、旅途精神病、中国人心理量表常模研制及应用和社会精神医学等做...

  • 陆峥 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30 余载。作为同济医院特色学科的引领者,在医教研防等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长期致力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精神卫生工作...

  • 刘学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现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兼副组长,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介入组长,美国(FACC)和欧洲心脏病学院委...

  • 吴先正 急诊医学科 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30 年,对内科急危重症救治、疑难杂症的处理,尤其在内分泌代谢急症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罗明 老年医学科 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于 2000 年至法国马赛心血管中心访问学习,曾先后担任同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目前为上海市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委...

  • 祝德秋 药剂科 主任医师

    现任上海市同济医院药剂科主任。上海市药学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临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抗癌协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等委员...

  • 陈百先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师从十大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传承颜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