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新:一位永不停歇追寻光明的医者 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2016-12-13
字体大小:

2016 年 9 月 8 日,在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上,黎晓新教授和中国眼科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等 6 位眼科界的泰斗,共同获得了代表中华眼科学会最高荣誉的「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今年 5 月,她作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级医学人才,担任厦门眼科中心院长,与厦门眼科的同仁一起在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寻求更高的突破。尽管已经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但她依然活跃在第一线上,依然坚持每周在厦门眼科中心出诊,眼病的疑难杂症自此无需走出厦门便可得到医治。

永葆初心  细致严谨充分展现医者仁心

1950 年出生在上海的黎晓新,从未忘记自己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

黎晓新之所以选择从医,起源于屠格涅夫写的《父与子》这本书。书中描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让黎晓新印象深刻,并憧憬着成为一名这样的医生。自从医以来,她永葆初心,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充分展现了医者的仁爱情怀。

作为眼科医生,黎晓新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光明,还有深深的爱。

曾经有位患者大爷因患有糖尿病后视力明显衰退,来找黎晓新问诊。在检查中,黎晓新得知,大爷孤身一人,是街道的低保对象。她细心的叮嘱大爷:「每月来我这里检查一次,我的专家号您千万别挂了。可以在我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来,省得您久等。」

这样的义务治疗,黎晓新坚持了多年。而作为一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专家,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细,在黎晓新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务实严谨,又不失细心」,是厦门眼科中心的同事们,对黎院长的一致评价。

黎晓新对患者的爱,更多时候是体现在细节上。为了挽救更多面临失明的眼睛,黎晓新要求科室加快检查频率、病床周转率,大家都跟着她的快节奏忙得不亦乐乎。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转诊来的,常常是家人陪着一起来看病,吃住等费用都很高,为了尽可能地给病人省钱,黎晓新要求对患者的所有检查都当天完成,以便及早安排手术,让患者尽快出院。

勇于奉献 致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

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黎晓新经历了一段举步维艰的日子。

这个话题,要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发生的某一天。黎晓新在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便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不久后,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给儿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反复做工作,终于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1995 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治疗的难题攻克了,但黎晓新发现防治才是关键。黎晓新「斗胆」给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 年,黎晓新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此外,黎晓新还抓住一切机会在眼科、妇产科、儿科的学术会议上,以及各种媒体上宣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最终让我国小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得到了下降。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黎晓新所到之处就有小儿视网膜病变的「战场」。就在今年 5 月,黎晓新一到厦门眼科中心便积极组建小儿视网膜病变学组。在黎晓新的指导下,学组的小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截止目前,学组已接收并诊治了许多的小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还包括从菲律宾特地漂洋过海来求医的 32 周早产儿。

医生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在黎晓新看来当医生就要有坚持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编辑: 方方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