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易损斑块诊断 MR-VPD 应用

   2021-01-21
字体大小:

前言

人的血管,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系统。如果把颈动脉比作水管,那么动脉斑块就是水管内沉积的污垢。没有沉积污垢,不影响供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影响,血管内膜就会受到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会随着时间不断长大,小斑块间也会融合成大斑块,血管会逐渐狭窄甚至被阻塞,一方面导致供血不足,更重要的是斑块随时有脱落可能,一旦脱落,斑块就会随着血流冲到脑血管中,从而阻塞脑血管,就会导致脑栓塞,引起中风。

所以,发现了颈动脉斑块要引起重视,早期识别斑块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其中易损斑块由于不稳定,容易破裂引起心脑血管事件。易损斑块的特征包括薄的纤维帽、大且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大量新生血管、溃疡、斑块表面钙化结节等。

传统的血管成像方式如磁共振MRA、CTA、DSA等均只能显示管腔狭窄情况,不能观察血管壁具体情况,而B超虽然操作简单,但对斑块具体成分显示不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除了显示管腔狭窄,还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壁,并能分析斑块的具体成分,早期判定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技术特点

磁共振易损斑块诊断(MR-Vulnerable Plaque Diagnostics, MR-VPD),是一种磁共振检查项目,利用多对比度的磁共振数据,结合MRI-PlaqueView软件,可以对斑块的结构特征及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直接对斑块的易损性进行评估,用于评估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MRI-PlaqueView是目前全球唯一获得FDA和CFDA批准,可用于临床的颈动脉血管斑块分析系统。前期技术来源由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医学影像中心提供。

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MR-VPD可以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可明确评估血管斑块的易损性质和危险程度,诊断易损斑块,对高危人群积极干预,阻止卒中发生,降低卒中发病率。

图片32.png

适用范围

(一)患者了解自身颈动脉粥样硬化状态,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二)年龄大于40岁,伴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及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

(三)以往确诊脑卒中或TIA病史的人群。

(四)冠状动脉硬化、1支或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人群。

(五)US、CT/CTA、DSA等检查未发现颈动脉狭窄或仅存在轻度狭窄,但伴有脑卒中、TIA或其他相关临床症状的人群。

(六)US、CT/CTA、DSA等检查发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需要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明确斑块易损性的人群。

(七)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内科治疗方案制定,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以及进行定期复查及回访等用途。

(八)用于颈动脉斑块外科治疗前斑块易损性的评估,治疗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定期复查及回访等用途。

(九)能够满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状态评估,管腔、管壁及斑块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的临床及科研需求。

典型实例

实例一

病史:患者男性,59岁,主要临床症状,偶有头晕,健康体检,斑块筛查。通过VPD检查出易损斑块。及时干预,避免了脑卒中的发生。

VPD报告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后壁可见斑块形成,其内成分复杂,斑块内成份为脂质坏死核及疏松基质,并见出血,局部溃疡形成,其中出血占比小于20%,脂质坏死核最大面积小于20%。符合AHA type VI型斑块,易损斑块;右侧颈内动脉管腔呈中度狭窄伴易损板块形成(斑块出血、溃疡形成)。

实例二

病史:患者男性58岁,最近有脑卒中病史,行颈部斑块检查。通过VPD检查出大量易损斑块。VPD检查报告显示: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均可见斑块形成,其内成分复杂,斑块内成份为脂质坏死核、钙化及疏松基质,并见大面积出血,其中出血占比大于50%,脂质坏死核最大面积为20-40%。符合AHA type VI型斑块,易损斑块;左侧颈内动脉管腔呈重度狭窄。

部分临床研究(部分利用MRI-PlaqueView的文献)列举如下:

Comparison of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 derived carotid plaque stiffness with spatially registered mri determined composition. 

声频辐射力脉冲测量的颈动脉斑块硬度值与空间配准MRI鉴别出的颈动脉斑块成分之间的对比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pid-rich necrotic core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y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linical outcomes.

通过在体磁共振成像和临床结果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

Assessment of caroti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lipid-rich necrotic core in 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ma.

评估颈动脉弥散加权成像检测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脂质核的作用

Associations between cerebral embolism and caroti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during protecte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颈动脉斑块支架置入术中脑栓塞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关联性

Vessel wall differences betwee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plaqu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壁在磁共振影像上的差异

The safety of protecte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laque on carotid 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

基于高分辨核磁确诊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分析

Diagnostic accuracy of a clinical carotid plaque mr protocol using a neurovascular coil compared to a surface coil protocol.

与表面线圈方案相比,使用神经血管线圈的临床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方案的诊断准确性分析

编辑: xujia    来源:全景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