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12-19
原创

莫绪明教授:华丽转身背后的匠心与创新

「对于专业方向的选择,一种是自己热爱的,并将其发展成为终身事业的,是最理想的状态;另一种并非你最热爱的,但是踏踏实实付诸努力,同样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莫绪...

「对于专业方向的选择,一种是自己热爱的,并将其发展成为终身事业的,是最理想的状态;另一种并非你最热爱的,但是踏踏实实付诸努力,同样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莫绪明教授自言属于后者,在其最初并不热衷和擅长的专业领域精益钻研、至深至极,并取得卓越成就,用其教科书般的人生经历与我们分享了一堂深刻的人生品读课。

莫绪明教授:华丽转身背后的匠心与创新

莫绪明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兼心胸外科主任,南医大名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心胸外科学组组长、全国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小儿外科学会现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委员兼先心外科学组组长等。《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南京科技功臣,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江苏省 333 领军人才,江苏省 135 工程医学重点人才等。在 Nature Genetics (自然. 遗传)等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0 多个奖项,2016 年「敬佑生命——2016  荣耀医者」公益评选中荣获「专科精英奖」。擅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微创封堵和各种小儿普胸外科手术和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及婴幼儿复杂危重先心病围术期处理。在婴幼儿新生儿复杂危重先心病的外科治疗及小儿心胸外科重症监护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兴趣易改,初衷不违

从内科到心脏外科,再到儿童先心病,莫教授一路走来伴随着诸多机缘巧合,但种种选择背后是源于莫教授对国内医疗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莫教授还是一名内科医生时,他频频遇到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莫教授总是竭尽全力将病患从严重心衰的死亡边缘拯救回来,但倍感乏力的是,运用内科的诊疗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病症,患者后期一旦遭遇风寒仍会旧病复发,再次遭受病痛折磨。深深的无力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患者的深切担忧让莫教授寝食难安,手不释卷、潜心钻研,寻求解决方法。

时刻关注医学动态的莫教授发现,国内心脏外科前沿技术已逐步能够解决此类疑难病症。这一消息激发了莫教授心中探索心脏外科知识领域的冲动。「我觉得治病就要从根源上治,如果我是个外科医生,可以给病人手术、换瓣,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治愈他的疾病,使她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突如其来的灵感和医者仁心的初衷,让莫教授的兴趣点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内科转向心脏外科。并因此走上了攻读研究生的道路。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研究生的他结识了中国心内科的泰斗胡大一教授。胡教授介绍的国际上刚刚开始的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技术让莫教授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这一技术在当时仍未成熟,处于从实验刚刚转向临床的阶段,但是该技术作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上心房纤颤像高血压一样只能内科治疗的概念,临床初期报告有显著疗效。莫教授看到了此项技术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不惧未来科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义无反顾地在胡大一教授协助下,在导师夏求明教授指导下在心外科领域开展了该项研究。

在《中华胸心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有关「心房纤颤外科治疗」的学术论文后,莫教授本以为此生将会与「心律失常」斗争到底。但是成长的路上总是充满了机缘与挑战。研究生毕业后,当时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的老主任十分欣赏莫教授的专业能力,并极力邀请莫教授加入儿童医院的团队。盛情难却,源于对老主任的信任与敬仰,同时也心系于当下儿童先心病专业领域人才紧俏的发展现状,莫教授再一次转变研究方向,加入儿童医院队伍,将研究重心转为小儿先心病领域的外科诊疗。

师之意凡三变,每变而益精,诚之首矣!莫教授三次转变研究方向,都是源于对医学难题的钻研和对医学发展的思考。兴趣易改,初衷不违。莫教授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与病患面对面、肩并肩,与疑难病症顽强抗争的医学战士。

莫教授自言,取到今天的成绩与一路上帮助和关心他的,对其学业乃至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生导师们密不可分,莫教授也在坚定地传承着前辈们的精神品质,心怀敬仰、感恩长存。

踏实匠心,创新突破

莫教授已经创下了诸多儿童心脏外科手术之最。在人们频频竖起拇指、病患家属无尽感激的背后,是莫教授反反复复对手术过程的推敲、不厌其烦对手术方案的研琢。每台手术,不论之前做过多少次,莫教授都会在术前仔细回忆一遍手术流程,只为抓住每一个细节,追求精准。一颗颗幼嫩的小儿心脏,在莫教授的一双妙手中重新健康地跳动。

莫绪明教授:华丽转身背后的匠心与创新

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莫教授最锋利的武器,而这个武器正是在夏求明教授(莫教授的硕士生导师)的锤炼和帮助下打磨而成的。由于莫教授的毕业论文是中国第一篇关于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的学术论文,代表国际前沿水平、属于开创性实验。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夏求明教授要求莫教授需经过 3 年以上临床观察,确定实验结果与手术相关性后才可将论文发表。「夏求明教授做学问态度之细致严谨对我的一生都影响深远!」莫教授如此感慨。事实上,莫教授也用实际证明了:认真绝对没有让前进的脚步变慢,兢兢业业走好每一步,才能踏踏实实取得成功。

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手术,突发紧急情况在所难免,莫教授笑言:「我不是神人,我也会害怕。」危机之时,莫教授总是会在心中默念:「冷静!不要慌!」凭借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为后辈树立榜样的内心驱使,莫院长总是能够迅速平静,减少无谓的重复动作,夺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争取最佳的手术效果。莫教授借由这样一种人生经历和感悟劝诫学医路上的同学们:「愈是危急之时,愈要保持冷静。」只有从容不迫,才能提高效率。

莫绪明教授:华丽转身背后的匠心与创新

如果说踏实严谨让莫教授打开了小儿心胸外科之门,那么大胆创新便开启了莫教授在心胸外科领域屡创佳绩之窗。

平时喜欢观察生活,不教条主义,这是莫教授一切创新思维的基础。早年没有器械可用来撑开小儿胸腔,莫教授屡屡思索无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隔壁眼科手术室,发现眼科手术使用的撑开眼睛的工具很适合,便大胆地设想将其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中,实践证明成效显著。近年来,莫教授又成功使用直径仅为 1 毫米的针开创完成「不开胸」的先心病矫治手术。大胆创新思维,加之十年的潜心钻研、反复检验,最终突破传统、创造传奇、成就经典。

事实上,当前儿科临床领域的专业器材极度匮乏,许多手术困于没有专业器械而举步维艰,因此莫教授正在着手搭建全国小儿普胸器械平台,致力于设计和生产适合中国儿童的手术器械,并且希望进一步向世界推广。然而,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影响力是有限的,先进的思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传播和践行,因此莫教授对同学们寄予了厚望,期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儿科的光明未来添砖加瓦!

寄语后人——珍惜时间,培养思维

莫绪明教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给予正在医学路上奋斗的孩子们一些宝贵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时间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因为医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作为医院的行政管理者、手术台上治病救人的医生、医学学术领域的专家,莫教授最紧缺、也是最珍惜的就是时间。然而莫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管理的高手,将每分每秒合理分配、运用至极。

莫教授详细地给我们描述了他忙碌而又紧凑的行程表:

早晨提前半个小时到医院,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白天时间基本用来开展病历会诊、心脏手术等临床医生的工作;晚上,除了少部分的工作善后,大多数时间则用在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术研究或者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上;周末时间多忙于各类会议、演讲及相关单位会诊等等;每月还需要举办一至两次全体研究生会议。

莫教授的时间分配以分为计量单位,紧凑性更加体现出合理安排的重要性。尽管分秒必争,却并没有手忙脚乱,反而更显张弛有度。人生有一道难题,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莫教授用自身经历在完美诠释答案,时刻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都是挤出来的,哪怕时间紧任务重,只要安排妥当,依旧可以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二、思维乃科研之基石

莫教授不断尝试新的手术方法,提升技术水平,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他表示培养系统的科研思维方式是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

「科研结果不是目的,过程更为重要。训练一种科研的思路方法,比得到实验结果更重要」。科研不是只发生在实验室中,不是只与小白鼠有关,真正的科研无处不在,存在于日常工作和学习的点滴之中,哪怕只是对一个病人的诊断治疗,实际上也是一项临床的科研活动。

莫教授先后用「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采取哪些方法?」、「结果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结论是不是符合预想效果?」三个问题为我们举例说明科研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莫教授坦言,对于一名本科生,论文写作的造诣未必高深,但是参加科研活动,从中习得的科学思维方式,会让你受益终身。」

莫绪明教授:华丽转身背后的匠心与创新

撑开器、毫米针是创新思维之花的恣意绽放,科研、教学是严谨科学嫩芽的悄然破土,医学的春天需要众多葳蕤花草的装点,医学的花园需要园丁与工匠的悉心呵护。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医学工作者一样,莫绪明教授用他仁爱的医者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风貌以及创造性的科研思维,让自己的医学花园百花竞放,十里幽香。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