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6-08
原创

医生回答付费问题,底线到底是什么?

现代医学是一门科学,因此现代医学的从业者也是一名科学工作者。科学的一个重要素养便是实事求是。如果只是一知半解,那就不要把话说满,如果只是道听途说,那就不要乱说。

最近这两天,微博上围绕「医疗知识付费问答」话题展开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微博红人 @营养师顾中一 和 @王志安 质疑 @白衣山猫在微博问答的部分答案非原创,而是疑似抄袭外网上的医学知识。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宜过多评价孰是孰非。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付费问答站在风口,为知识插上翅膀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

这是就医模式的补充

知识付费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的「风口」,而医生通过付费平台回答专业问题,既是目前「互联网医疗」比较容易推行的方式,也是一种可以拓宽医生「合法收入」的渠道。

由于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时医生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对于病情解释、细节告知和随诊随访上存在许多缺陷,而在线咨询既可以弥补传统就医体验上的不足,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因此在线诊疗即便不能作为医疗的主流形式,也是目前就医模式的很好的补充。

问题凸显

我认为衡量一个规范的知识付费和在线诊疗平台至少能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答题者的资质谁把关?

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医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要保证答案的规范、合理,还要防范通过问答来「假提问、真找茬」。

而有的平台下的回答者可能并不具有非常牢靠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甚至都不是医疗从业人员,这不仅是对提问者不负责任,还会造成潜在的医患矛盾。

提问者的问题谁分流?

有的问答平台并不具备没有很好的「分诊」能力,既无法区分平诊、急诊或一般咨询,也不能保证每个问题都能对应到相关专业的医生。这就容易出现内科医生遇到外科问题,骨科医生遇到妇产科问题等。

利益分成如何制定?

在现有的问答付费机制中,难免会出现用一些「奇葩」问题借题发挥、插科打诨、哗众取宠的情况出现。

那非专业问题,我答不答?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是医学通识类问题,比如「做手术该不该戒烟」、「喝酒到底是强身还是伤身」之类可以回答。

而对于非常专业的比如问普外医生关于「阳痿」的问题、问心内科大夫关于「腹泻」的问题、问西医大夫关于「中医药」的问题,还是应该本着「术业有专攻」的原则转由其他更对口专科的医生回答。

因为普通就诊者通常认为医生就该什么都懂,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该给他/她最正确的处理。但医生专科化严重,在非自身领域还是会有不足。所以,对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建议患者找更专业的医生其实才是更负责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