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3-21
原创

昨天,世上最老的亿万富豪去世,他创建了中国最好的医院

昨天,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成员,大卫 · 洛克菲勒,在纽约逝世,享年101 岁。他的爷爷约翰 · D · 洛克菲勒 19 世纪下半叶创办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

昨天,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成员,大卫 · 洛克菲勒,在纽约逝世,享年101 岁。他的爷爷约翰 · D · 洛克菲勒 19 世纪下半叶创办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至今,已经有第六代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正是洛克菲勒家族 1915 年建立的。

人们常说,「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如果说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有什么人物对其影响巨大时,那一定离不开洛克菲勒家族。

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谨以此文,向改变中国医学史的洛克菲勒家族致敬,并让我们回首百年,看一看他们都做了什么。

昨天,世上最老的亿万富豪去世,他创建了中国最好的医院
第一任协和董事会,右起第三人为洛克菲勒

东单九号院,至今,协和学子依然以这块土地所在的位置所骄傲。

这片土地,在 20 世纪初,在清朝豫王府旧址之上、琉璃瓦之下,是老百姓传闻中的「油王府」。它同时是目前中国顶尖的,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医学发展的「殿堂」。

即便 100 年后,依然是整个城市,也是中国医学发展最核心的地方。

1921 年,大卫 · 洛克菲勒的爸爸小约翰 · D · 洛克菲勒(后简称「小洛克菲勒」) 和约翰 · 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韦尔奇,登上了从美国到中国的「东方快线」。

这是小洛克菲勒花费七年时间考察的结果。他带着洛克菲勒家族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慈善活动,前来东方。抱着理想,建立了一所「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age」,这个联系中西的医学院,后来,又有了一个雅致的中文名字「北京协和医学院」。

昨天,世上最老的亿万富豪去世,他创建了中国最好的医院

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国情结

洛克菲勒家族最早接触中国的历史可上溯至 1863 年。那一年,老洛克菲勒将他的第一桶煤油卖到了中国,那时他年仅 24 岁。

随着其石油帝国的扩张,老洛克菲勒成世界上的第一个十亿富豪。1913年,为人慷慨的洛克菲勒父子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不过,洛克菲勒父子对中国的兴趣早在基金会成立之前就存在了。

小洛克菲勒是一名中国清代瓷器的狂热爱好者,他对于中华文化的迷恋,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选择将先进的美国科学和医学传播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洛克菲勒父子曾通过一个国际基督教团体,了解到遥远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小洛克菲勒更是于 1902 年资助该团体一名人员赴中国旅行,并从这次旅行的报告中,了解到教育和社会改革之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的重要性。

1906 年,一封来自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资助下创办)校长贾森(Harry P. Judson)的信更加吸引了小洛克菲勒和盖茨对中国的注意力。贾森认为应该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大学,贾森的想法让有着雄心实现一番大事业的小洛克菲勒十分激动。

小洛克菲勒随即将这个伟大的想法写信告知父亲,并说服父亲拿出一大笔钱,用于派团前往中国考察。

一年后,考察组得出结论是:「因为条件限制,办学校行不通,建议转向医学。」几年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不久,便向中国派出了医学考察团。

高标准打造协和

至 1915 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先后向中国派遣了三次考察团,考察结果让他们下定决心,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为了建造和运营这所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还专门设立了洛氏驻华医社,后更名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简称 CMB )。

同年6月,基金会便用 20 万美元购买下教会学校——「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全部资产,并将新的医学院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此后,「高标准」便一直贯穿在协和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选址和建筑就是这样。

在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名的《协医年刊》中,写到协和初办的情形:「收买豫王府旧址,计面积六十余亩,建筑新屋十四座,外则画栋雕梁,玉栏碧瓦,集中华建筑术之大观,内则设备周密,器械精良。」

不过,这样的考究和设计带来的花销是惊人的。协和医学院的建筑预算本只有 100 万美元。到 1919 年底,建设学校的所有费用竟已达到 750 万美元(按照今天的购买力相比,超过 1 亿美元)。而小洛克菲勒坚持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完成。

建设中的协和医院

如果说建筑只是形式,那么协和医学院的教育则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更为严苛的高标准。

为保证生源质量,协和规定,正式入学前需先读三年预科,这一要求比同时期的美国还多一年。协和的医预科不仅时间长,范围也广,从自然科学、英语到看似与医学无关的人文科学都被包括进来。而且,这些预科课程还被安排进综合性大学。

协和的医学预科生必须用三年的时间坐在燕京大学的课堂里听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讲 《史记》,听聂崇岐讲《中国通史》,听沈乃璋讲《普通心理学》,听赵承信讲《社会学基础》……

协和如此重视人文科学,是因为它认为培养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人文科学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在结束医预科学习后,学生并不能直接升入协和医学院本部,而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并参考预科时的各门成绩和老师的推荐语。

最终能够升入协和医学院的只是少数。毕业于协和、日后成为中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的吴阶平说,「 1933 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 52 名同学,到 1936 年考协和时,却只有 15 人被录取」。

考入协和医学院本部后,等待学生的是更为艰苦的征途。

老协和流传的说法是:「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而这里的及格线,不是六十分,是七十五分。

严苛的高标准教育终于没有辜负小洛克菲勒在开幕典礼上的期望。协和成为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和医院。

教学上,培养了如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为日后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种子和骨干。

科研方面亦成绩斐然,比如从中药大黄中成功提炼麻黄素,成为研究中草药成功的典范,此外还有对中国常见寄生虫病、黑热病和斑疹伤寒的研究等,当时震惊世界的北京猿人,也是在协和医学院的解剖教研室得到确认发布的。

这一时期,协和成为了亚洲医学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标准,对日本和印度的高等医学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使中国的现代医学从高起点出发,而不是跟着一些单以治病为目的的教会医院缓慢前进。

高动荡中持续援华

然而,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基金会的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尽管有过沮丧和犹豫,但 1938 年,董事会通过特别决议:基金会将继续为在华工作拨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迁往内地的乡村建设项目。

次年的会长报告,对基金会得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与中方合作、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表示惊喜和自豪,认为不论战争结局如何,这一领域的工作必将对中国的未来起重要作用。

在中国局势动荡的很多时间里,基金会对中国的帮助依然锲而不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它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对迁往内地的学术机构进行帮助。如由基金会拨款给有关大学,由大学出面邀请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到美国讲学一年,在此项目下应邀的学者包括罗常培、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十几位教授。

1947 年内战时,基金会仍抱乐观态度。1947 年的会长报告中说:「中国此刻正处于悲剧中,内争似乎不可调和。不过从长远看,前景不一定那么黑暗。此时此刻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这里的「帮助」指的是继续拨款资助一批大学的复校工作。

1949 年中国的革命即将胜利之时,基金会仍未打算放弃工作。3 月,有关负责人的通信中还表露了这样的意思:「基金会的某些工作必须通过所在国的政府进行,但不等于支持这个政府的政策。现在国民党显然已不能代表中国人民,因此基金会已经把人员和财产撤离中国大陆以待事态发展,希望能在任何一个新政府之下建立更好的工作计划。」

然而,事实证明,在当时形势下,这只是一厢情愿。1950年11月,中国参加朝鲜战争。1951年1月,时任协和医学院院长的李宗恩致函洛克菲勒基金会纽约总部:协和已收归国有。

至此,基金会停止了最后一笔拨款。负责建造和运营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1928 年以后独立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但仍接受其资金支持)也被迫离开中国,转而支持亚洲其他国家。

几个月后,心情沮丧的小洛克菲勒写信给一位朋友,对协和医学院脱离洛克菲勒基金会表示遗憾,但他希望这所学校将继续执行它的使命,「我们不应认为这所学校的用武之地提前终止了,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管理而已……让我们希望、祈祷和相信,所有的一切必将有最完美的结果。」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今天

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它的工作不是以国别分,而是按领域分,而它所一贯关注的重点——农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无一不是中国急需的领域

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等。

如果说之前的基金会将建设重点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那么今天的各类援助集中于中国及亚洲重点医学院校。中华医学基金会鼓励致力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机构与 CMB 相关院校直接建立合作关系。

2010 年国庆节前,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2010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陈致和博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份来自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为这个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基金会带来了一份来自中国的「迟到的」谢意。

人类的健康是一件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事情,不应该割裂开来看待。

因此,我们在中国所作出的努力,诸如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就医条件以及加强中西方医学领域的交流,其实也是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