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2-20
原创

七年不取的医用导管,记住这几条也许就能避免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近日,中新网发布一条新闻,标题读着还挺惊悚:《四川一男子体内藏 30 厘米医用导管七年浑然不知》,该新闻报道:61 岁的成先生近 7 年内一干重体力活就会血尿,还时常出现腰部疼痛。于医院就诊后才发现体内竟然遗留着一根医用导管(双 J 管)。

医生仔细询问后,成先生终于想起自己 7 年前接受过手术,但术后并未再去医院拔管。成先生表示:已记不清那家医院是否说过置管和拔管的事情了。

七年不取的医用导管,记住这几条也许就能避免

上图为成先生体内的双 J 管(图源:中新网)

这种迷糊的病人临床上并不少见:明明嘱咐几周后来复查却再无音讯,明明嘱咐定时吃的药却从来不按时吃……但如果我们能把沟通做得更细致,也许就能避免。

医患对治疗的理解差异

2016 年 9 月,Ann Fam Med(Th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患者与医生在对药物依从性和重要性的评估差异的报告。

该研究招募了 128 名患者,服用 498 种药物,分别调查了医生认为重要的且患者会按时服药的药物,及患者认为重要的且会按时服用的药物,发现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1. 对药物的重要性看法不同:

医生:我提供给您的这些药物很重要,一定要按时服用。

患者:无所谓,也不会正确服药,甚至有近一半的药物会「故意」不服用(认为没用而不服用)。

2. 对药物有效性的看法不同:

医生:更倾向使用能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药物。

患者:更专注于可以即刻缓解症状的药物。

如何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关于治疗更详细的沟通

医生和患者在治疗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导致的。

因此,鼓励患者和医生之间讨论更多治疗相关的话题,如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等,让患者对持续治疗有最基本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七年不取的医用导管,记住这几条也许就能避免

但是,谈什么?如何谈?

BMJ 杂志上一篇关于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文章给了我们答案:

1. 谈风险

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告知患者如不按时用药或不定期复查的危害。

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而应用绝对数。如,在描述血压控制不佳的危害时,不要说「40~69 岁的患者,收缩压每升高 2 mmHg,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7%;死于卒中的风险增加 10%」,而直接说「100 个跟你一样的患者,收缩压每升高 2 mmHg,就有 10 个人可能死于卒中」。

2. 谈生活方式

有时服用大量的药导致患者依从性变差,因此可以通过教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来辅助治疗。

例如,对高血压病人来说,每天减少摄入 4.4 g 盐,会使收缩 / 舒张压下降 5/3 mmHg;每周 3~4 次中等强度(40 min 左右)的有氧锻炼,可以使收缩 / 舒张压下降 5/3 mmHg;肥胖者体重每减轻 0.45 kg, 血压会下降 1 mmHg。

3. 谈药物

详细的跟患者谈谈其服药频率、数量、用法以及副作用。复杂的给药方案会使病人的依从性降低,因此注意简化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用药剂量,用药种类和用药变化。而如果已知患者的依从性不佳,则应该重新评估药物的风险和获益。

4. 设立目标

研究表明,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能够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

尤其是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制定具体的血压/血糖目标可以使患者的依从性变好。同时目标也应包括如何使患者下决心改掉不良服药习惯。

公共卫生体系等多方协助

世界卫生组织曾报告说,不能仅仅依赖临床医生来改善大规模人群的依从性,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个体的干预。

因此,一些公共卫生组织会定期举办健康宣教。例如名为 Asheville 的哮喘管理项目,在持续了一年的健康宣教后,哮喘患者急诊和住院率显著下降,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有所好转。

利用智能设备监督

如现在的一些血糖仪可以实时监测血糖,有报警功能,还能下载数据。一些智能设备也有自动提醒功能。甚至逐渐发展起来的医疗大数据,患者数据联网上传等等,都能帮助患者更好的「遵医嘱」。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