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12-14
原创

吴杨奖获奖者樊嘉教授分享:俱备这四点素质方能称良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为医学路上追梦人,我们既要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又要兼容并包、广收博采!

吴杨奖获奖者樊嘉教授分享:俱备这四点素质方能称良医

2016 年 12 月 13 日,第十七届吴阶平 - 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做为 12 位获奖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表达了获奖感言的同时,还同与会者分享了他从医 38 年来「何为良医」的思考。丁香园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38 年从医路,初心未改

我的从医之路始于 1978 年恢复高考,在志愿书上落笔填报医学专业的那一刻,我坚定了信念:「当一名医生」。38 年转眼飞逝,初心未改,一路上的点滴成长源自学生各个阶段及从医经历中的各位老师及我的博士生导师余业勤教授、汤钊猷院士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源自整个学科团队无数次勇闯生命禁区的不眠不休,源自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们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理解。

我的学生曾问过我:怎样的医生才能被称作「良医」?抑或说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这个问题,我思考了 30 多年,也努力实践了 30 多年,并不断加深理解与升华。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探讨几点感悟,希望能对同学们的成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良医必备素质一:永不言弃

首先,应永不言弃,尽一切所能给患者以希望。我是一个肝脏肿瘤和肝脏移植外科医生,就和大家从一个手术场景说起:已经打开的腹腔里,密密麻麻的血管、网膜、胃等包裹着一块黑咕隆咚的东西,这是肝尾叶的巨大肿瘤,肿瘤张力很大,假包膜较纸还薄,极易破裂,肿瘤细胞会在肉眼无法察觉的过程中播散四处,也极易随血流游走全身,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很高。肿瘤隐藏在四根大血管中,我们既要毫厘不差地完整取出肿瘤这个「地雷」,又绝不可损破这些大血管。

在 30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我和我的团队曾经不止一次面对类似这样的手术「禁区」。可以就此放弃吗?对患者说声:抱歉,爱莫能助?我们的回答是:绝不轻言放弃,尽一切所能想方设法救治患者。只要患者没有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医生就应该为他们坚持、去承担风险。医疗行业本来就是一份需要担当的职业,承担风险更是作为医生的一种责任和职业道德。

迄今,我与我们肝外科团队完成 1600 余例肝移植及我个人主刀完成 9000 余例肝肿瘤外科切除手术。与死神争夺生命和希望的赛跑中,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的是一种信念:永不言弃! 曾有近 10 例肝移植手术,病人在病肝切除后、新肝植入前突然心跳停止。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我们坚持为病人做了一个半小时的体内心脏按压。当心脏重新搏动的那一刻,我心中的喜悦和自豪无法用言语表述。该患者已移植后生存近 7 年,我想,医生的职业成就感,应该就体现于此吧。

对我的患者,我有一份特别的感激: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个人更不会成为一个合格受患者信任的医生,是他们帮助了我成长。特别是在开展肝移植手术最初那几年,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共同度过。感谢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将他们的生命托付给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团队所取得的成功。每当看到他们从死亡线上复生并很健康地生活,我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我的第一个肝移植病人老徐,现在是上海市肝友会的会长,同时也是活跃在病房的「明星志愿者」。他是上海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最久的「换肝人」,即将迎来新生命的「16 岁」生日。每年,肝友会的病友们会为自己的重生过「集体生日」,吃着他们的「生日」蛋糕,我很骄傲。这些年,社会对于医务人员确实存在一些误解,也会有一些伤医、辱医的极端事件发生。但是我始终坚信,面对疾病,医患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为了患者的康复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终将会是医患关系的主旋律。

吴杨奖获奖者樊嘉教授分享:俱备这四点素质方能称良医

良医必备素质二:不断创新

其次,应厚积薄发,在探索创新的路上永不止步。医学充满许多未知数,迄今,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仍未清楚,治疗方法以及药物都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我们的诊治研究对象是人体,其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需要多年的学习、实践与积淀,这也是学医、从医很辛苦的原因。

当今医学生物知识大爆炸,新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引入和使用、掌握新的技术,比如机器人手术、腔内技术、生物学技术、精准医学等等。正如吴阶平院士所言,尽早认识实践、思索、知识的自觉结合至关重要。厚积而薄发,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吸收新知识,快速掌握现代技术,不断激发我们的创新热情。

如何才能创新?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难题,多思考,勇于开拓、探索并尽快实践,以求能解决问题与难题。早些年,我在查阅文献时了解到国外的肾结石激光冲击碎石技术,一个念头浮现脑海:为什么胆道结石不能这样治疗呢?经过努力,我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一起研发出的国内首台胆道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这也让我在 31 岁那年收获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很多肝癌患者来到医院寻求帮助时已属晚期,非常遗憾地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能在早期就发现肝癌?经过与复旦大学病理系的合作攻关,我们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了由 7 个微小核糖核酸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

2011 年 11 月 21 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临床肿瘤领域的最权威期刊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实践中,只需要抽取 1 毫升的血液,经过 7 种微小核糖核酸组成的诊断模型分析,检出小于 2 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 90%,对于甲胎蛋白隐性的肝癌的诊断正确率高达 88%。与我国肝癌患者普遍 5 年生存率约 7% 相比,小于 2 厘米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根治,5 年生存率高于 90%。目前,这个诊断试剂盒已通过 CFDA 受理论证,完成了临床补充试验,相信很快便可获批推广应用。

我们还在着手研究一项 CTC 捕获仪器,可以在外周血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以了解肿瘤是否容易复发。简单来说,在治疗之前检测到该循环肿瘤细胞升高,治疗以后减少甚至消失,说明治疗效果很好;反之如果循环肿瘤细胞不减反增,说明治疗效果不好,且极易复发转移。这一研究将有望突破肝癌易复发的诊治瓶颈,相关仪器和试剂获注册批准后,很快就可以应用于临床。

这些年,我和我们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门静脉癌栓的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让肝癌晚期的患者从「不可治」变成「可治」,使平均生存期只有 3 到 4 个月的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 5 年生存率提高了 10.2%;我们还首次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使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病人术后 2 年生存率提高了 26.7%;我们完成了全球首例「废弃肝」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等等;我们系统揭示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机制,形成了较完整的微环境调控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的理论,明确了机体抗肿瘤反应的核心环节……等等。

要成为「良医」,应善于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抬头看路」,在实践中锤炼临床技能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发现问题、探索创新,通过科学研究找到解决诊疗难题的方法,并转化应用于临床。

吴杨奖获奖者樊嘉教授分享:俱备这四点素质方能称良医

良医必备素质三:无悔付出

第三,应无悔付出,敢于直面挫折和失败。我们选择了一份肩负生命和健康重托的特殊职业,要以坚忍和执着胜任高强度、高负荷的临床工作,要挤出本就所剩无几、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不断更新医学理论、完成科学研究。我很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的理解和支持,对他们我心怀愧疚和遗憾: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但是穿上了白大衣,就选择了没有朝九晚五、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的人生,就做好了有所舍弃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份值得用一生追求的事业,只有热爱你的事业,才能保持长久的激情,甘于奉献,无悔付出。

在今年的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将「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这对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工作关乎生命,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我们只有这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差错降到最低。

在座很多同学未来都将会成为医生,不可避免会遭遇困难和挫折,会碰到治疗失败的病例。不要因此就质疑、否定自己,没有人能永远成功,而成功正是建立在失败之上的。当然,直面失败需要勇气,这也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待患者,医生一定要有同情心,但不可以带有情绪,否则就是对下一个患者的不公平。医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科学,对于那些失败的病例,我们镌刻于心。也正是无数的患者才让我们成为了所谓的「名医」、「大师」,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使我们的技术不断进步,涌现出一代代名医的患者们。

吴杨奖获奖者樊嘉教授分享:俱备这四点素质方能称良医

良医必备素质四:尊重患者

最后,应尊重患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吴阶平院士曾经说过,好医生不但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艺术的服务。他关心患者,用细致的服务和关切的同理心,解除患者的病痛。有报道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医疗队在长春接收了一位头部中弹的伤员。经过初步诊断和检查,医生们认为弹片造成的损伤很小,伤口已经愈合,不需要手术。但患者总抱怨头疼,可是却被认为是太娇气。吴老仔细了解情况后觉得病情并不简单,他坚持为患者做手术取出弹片,术中发现弹片已经嵌入病人颅内,如果没及时处理,轻则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重则会有生命危险。可见,好医生应该重视患者的想法,倾听他们的诉说。

多年前,我的老师余业勤教授患病在床,插着胃管,紧锁着眉头对我说:「看多少教科书,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插胃管的痛苦。」那个时候,我深切地了解到很多患者拒绝插管的原因,也是从那时起,我提醒自己要时刻「设身处地为病人多想一想」。

尽管现在我的行政工作很忙,但我仍然坚持每周出诊。我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想到他们的长途跋涉和半夜挂号,即使时间再紧我也不限号。门诊中,我遇到过一遍遍重复诉说病情、甚至哭泣着不愿意离开的患者,也遇到过在门外候诊觉得时间过久、不停探头进来询问的患者……不管面对怎样的患者,我们都不应该拉长着脸漠视或挥手打发。

曾有一个患者家属,从倾诉自己母亲病灶部位的疼痛、心理上的痛苦,到反复质疑每一种治疗方案,整整 15 分钟,其他患者无法忍受,纷纷焦虑地表示「抗议」。我叫随诊的学生陪伴她先坐到一边回答问题,门诊结束后,我再跟她详谈。因为我注意到这个女孩的心理已经接近崩溃:不停地反复诉说,说明内心极度紧张不安。这时候,我们医生要做的是用心去抚慰:「心里装着患者」,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哪怕这么做会增加风险和工作量;应给予患者平等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本着「医者仁心」去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吴老用一生的努力, 诠释了「好医生」的内涵。他既是医生,也是教育家,同时还是我国「医疗外交」中的特殊「大使」。在这些游刃有余的角色转换中,我们看到的是「国之大医」的「仁心仁术」。能够获得「吴杨奖」,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为患者看病和手术,努力做科研,为攻克肝癌做一点贡献。

1914 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激励学子们说:应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还应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我想,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适合于医学实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为医学路上追梦人,我们既要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又要兼容并包、广收博采!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