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8-18
原创

护士在本院做手术后怀疑被感染 索赔 70 万

编者按:熟人看病,是个老话题。利益关系纠葛,当人情脱不掉,规范诊疗行为才是王道。8 月 17 日,澎湃新闻报道了沈阳第一人民医院干诊科的一位李姓护士,在自己所...

编者按:熟人看病,是个老话题。利益关系纠葛,当人情脱不掉,规范诊疗行为才是王道。

8 月 17 日,澎湃新闻报道了沈阳第一人民医院干诊科的一位李姓护士,在自己所在医院进行三次手术后,怀疑因外科主任孟医生没有穿戴口罩和隔离衣(当事人李护士拍照留证),导致自身感染,向医院提出 70 万的赔偿请求。

据报道,李姓护士在医院干了 30 几年,患有肝囊肿,在沈阳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三次肝囊肿穿刺术,被指责的孟医生参与了其中的 2 次。两位相识多年,手术之后,已许久没有联系过。

据悉,院方和李护士目前在进行自行调解,并未达成共识,还未选择沈阳市医调委进行第三方调解。

看完新闻之后,有网友回复:「在医院闹事的,有一半都是熟人」、「相煎何太急」。

人情社会下被托关系

医生「被托关系」看病在国内外都不是新鲜话题,个中利弊也清晰,曾经有人调侃:熟人、领导、同行,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最怕的三种患者身份。

听到最多找熟人医生看病的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生病后焦虑无助或讳疾忌医害怕被宰,找熟人放心,减轻对陌生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

认识医生朋友,图个熟人方便,减少排队挂号的时间经济成本;

人脉资源广有权势,找熟人以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减少看病时走的弯路;

现实生活中,医生遇到熟人托关系,有时会抹不开面儿;领导捎话捎亲戚过来看病,更是不敢「反抗」;同行来了,难免会不被怀疑。有过这样经历的小伙伴也知道这样的人情犹如走「钢丝」,如果完满自是甚好,如若有纠纷,关系破裂甚至反目也并非耸人听闻。

被熟人找非人情社会独有

医生给熟人看病(家人或朋友),是医学伦理上众知的进退两难窘境。Gregory L. Eastwood 2009 年曾在 J Gen Intern Med. 期刊上发表《When Relatives and Friends Ask Physicians for Medical Advice: Ethical, Leg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的文章,透彻分析了给熟人看病之后的各种风险。

他对熟人的需求进行了分类,认为医生应该首先判断自己是帮什么忙:

单纯咨询医疗信息(例如:糖尿病如何治疗?);

希望帮忙推荐医生(例如:某某医院哪个医生治疗糖尿病最好?);

希望你能帮忙分析现在的病情和医院的诊断(例如:帮我看下医院给的这个单子什么意思?);

托你给自己的医生带话(例如:xx,帮我打个招呼,挂某医生的号吧);

需求千千万万,人情抵不住饭碗,当被托关系避无可避的时候,Gregory L. Eastwood 给出了几点原则:

遵守常规诊疗原则:对待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医疗文书、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必不可少,治疗意见应当依据专业规范。如果是简单的咨询,也可以做简短的记录以便后续接触病人。

拒绝力所不及的事儿:明确对方的需求,只是简单的医学知识探讨、寻求你的临床判断还是诊疗中熟人患者碰到的其它问题。如果询问的领域自己并不擅长,最好在说明情况后适当拒绝。清楚表达你能够给出的医疗建议、能够参与的干预程度非常重要。

曾经有网友表示自己被托关系挂号,殊不知医生也没有后门走,又不好拒绝,只能自己五点起来排队买。

谨慎对待收费项目:任何牵扯金钱的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头条君还记得有小伙伴在接到给领导亲戚看病的「指令」后,替患者考虑省钱,可这位患者依旧觉得自己被坑了(因为价格和领导跟对方承诺的不一样),事后这位医生后悔因为照顾关系省钱而少做检查。

保持冷静客观的专业判断:由于作为亲戚朋友及医生的潜在角色冲突,情感因素可能影响你的专业判断,当二者冲突时,可以与你的同事讨论该问题以获得客观判断。

尊重熟人相应的权利:不能因为是熟人就可以随意讨论患者病情,当你需要与他人共享熟人的诊疗信息时,也需要征得同意,尊重熟人患者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人情代替不了正规的诊疗程序,感情取代不了规范的医疗文书,遵守原则规范即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