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7-24
原创

你准备好了么?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或成定局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编者按:7 月 22 日,人社部 2016 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这意味着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或已成为定局,医护们,你们准备好了么?

和百万医护息息相关 已有多地试点

在毕业找工作时,我们经常会这样问:「签哪了?有编么?」

在丁香园论坛,也常有站友发问:「三甲合同制 vs 二级在编,选哪个?」「没编制真得低人一等么?」

编制虽「小」,但因涉及到收入分配/保障待遇/职称晋升,甚至医疗「纠纷」后院方的态度等等,对医护的职业生涯影响颇「大」。

敏敏是北京某三甲医院血液科的一名合同制医生,「科里扩床,急需人手,就来了。当时主任和人事承诺我们能慢慢转编;可是三年过去了,还是没动静。」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也就是说,有人员编制财政才确认及拨款。

但由于事业单位改制,编制不断收紧,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用流动编制 / 签订劳动协议等形式实现人才管理,虽说倡导同工同酬,给了这部分医护更多「自由」;但实际工作中,非在编人员仍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

去编制的改革内涵,对医院来说,是医疗人才与医院的关系「相对松散」;对个人来说,是「铁饭碗」不在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甚至没有了。

据了解,全国现有事业编制 3153 万人,其中大约有 800 万是医院工作人员。此项改革将涉及百万医护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编制改革已在多个城市悄然试点;许多医院在逐渐淡化编制的概念,总体来说,这是「大势所趋」。

利好和风险并存   医护喜忧参半 

凡事皆有两面,对于医生去编制的改革,说「喜忧参半」并不为过。

一部分在编的小伙伴心里会有小小波澜,觉得「千辛万苦挤上的独木桥政策又改了」;但对于另外一些常年受到编制牵绊以及「同工不同酬」的人,大家还是充满企盼。

利好:或可打破医疗人才流动体制 促进岗位公平

医疗机构的发展,人才是最为核心的资源。

现有的局面是公立医院一家独大,通过「编制」将医生和单位紧密结合,并将职称晋升/薪资待遇/交流学习等利益与编制「捆绑」在一起。

如果医生看中了另外一家医院提供的工作机会,但和原单位办理辞职时,常会遭到层层壁垒,想走走不了。

在同一个工作岗位,干得活一样多,但工资奖金福利,甚至公积金缴纳的年限和数额都不同;这些差异使得编制寻租现象屡禁不止,「在许多地县城市,一个编制要 10 几万。」

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市场对于医生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教授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拥有国有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公立医院医生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公开要求多点执业权利,相当于以身份保障换执业自由,多数人不敢「铤而走险」。此时,多点执业就是个伪命题。

「取消医生的事业编制」,将会促进「自主选择执业方式和机构。」

隐忧:

1. 基层卫生机构恐现人才荒:

「有没有想过,取消编制对基层贫困地区医疗的打击?」一位同行对丁香头条说。与三甲医院相比,基层医疗机构不管是在奖金收入,还是技术提升,职业发展都存在较大差距。

事实上,基层医疗机构通常用「事业编」和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如果人员自由流动了,还会有人愿意「扎根」基层么?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拷问医院应对能力

事业单位本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

可以说,事业单位最初的目的就是补充政府达不到的领域,去编制意味着医院和个人的关系更为「松散」,若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是否具备短时间高度「集权」的能力?

去编制背后的焦虑   医护们准备好了么?

「编制改革喊了很多年,真正到来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焦虑。」北京一位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称。即便在同事看来,他已经是「小有所成」,晋升副高,可以带组,收入还算可观。

「行业风险很大,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真出了什么事儿,心里没底儿;现在至少医院有个靠山,也相当于是一个保护。」

这位医生的想法并不罕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医生群体的集体焦虑。

一个医疗事故毁灭一个医生
 一次医疗纠纷毁灭一个医生
一次伤医事件毁灭一个医生

不管医生经历了多漫长的培养周期和时间投入,现行高压的医患环境,医生「不得不」倚仗公立医院的庇护。哪怕是高年资的医生,抗风险能力也很有限;更不要提刚出校门的年轻医生。

因此,我们也呼吁给医生群体更多的关怀,唯有政策配套,医疗行业的安全感提升;才能更好应对体制机制的改革。

「技术」才是「铁饭碗」:拥抱变化 迎接挑战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扔掉编制的铁饭碗,医生更应掌握的是「技术」,即岗位中的不可替代性、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这才是「铁饭碗」。

编制松绑,医疗服务走向市场,或可以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生将更多地为自己的声誉考虑;也将倒逼医院设计善待医生的管理制度。

与其踌躇焦虑,不如拥抱变化。祝福大家。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